修行的智慧|掌握身口意,走向輕鬆自在

 

在希夷門,我是個菜鳥,菜鳥中的菜鳥。

我是在大約一年前進來的,半年前才開始參與活動,真正積極參與,大概是在三個月前。

然而,希夷門對我的影響非常大。

 

我拜師學佛至今已經超過二十年,在這段修行的過程中,我大多是唸經持咒,並從經典中體會其意義。

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,我都不排斥,因為它們本質上是相互成就的。

直到我進到希夷門,才有了許多新的觸動。

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體會,因為希夷門教會了我如何「行動」。

 

希夷門帶給我的兩件事。

我認為,來到希夷門,要秉持大愛精神,有兩件事情要做:「濟世」和「宣化」。

在過去,我比較少想到宣化這件事,主要是關心濟世。

 

什麼是濟世呢?

我自己的理解是,它與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密切相關。

過去,我把濟世歸類為身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,就是如何利用行動幫助眾生。

但是,當我聽到「宣化」這個概念時,我才真正了解到我的心應該如何歸向,因為,如果身負責所有濟世的行動,那麼心(意),透過口,就能去做宣化,就是如何運用語言的力量,將祖師的慈悲感化眾生,讓眾生變得更好。

 

以前,我對此沒有太多體會,尤其是在最近拆過數次月文之後,這個概念變得更為清晰,濟世與宣化,其實就是一體兩面,它不是六件事,也不僅是身體的某個器官或單一意念,它是整體融合的。

 

 

 

身口意的修持
之前門生提到了身口意,白老師也有講。

我記得上次參加小道場時,我講到:「身」,包含了 眼、耳、鼻、舌。

它是接收外界資訊的工具,而意念 則負責處理這些資訊,最後再由身體去實踐。

就像電腦一樣,鍵盤相當於眼、耳、鼻、舌;中央處理器則是心;最後呈現出來的計算結果,就是身體的行動。

 

然而,在眼耳鼻舌之中,最難控制的就是眼睛和耳朵。

人眼一般可看八公里,在非洲因為天氣晴朗、視野遼闊,甚至能看到二十公里。

耳朵則大約能聽幾十公尺,鼻子能聞到三五公尺左右,而舌頭則必須與物體接觸才能感知。

在這些「輸入工具」中,我最重視的是眼和耳,這也是我最近特別深的體悟。

 

希夷門的「希」、「夷」是老子說的。

「希」代表 聽之不聞——如果聽到不滿意、不開心的話,就讓它如風而過,「夷」則是看到不喜歡的、討厭的,就當作沒看見,也就是視而不見。

除了眼睛和耳朵之外,我還有另一層感悟,就是「口」的運用,就是沒必要說的話,就不要開口。尤其生氣時,更不要講話;別人正在溝通時,也不要隨意插嘴。這往往是造成糾紛的最大原因。

 

 

 

修持與止語
在佛教裡,有個常見的修行方式叫做「止語」,即禁止說話。

在一些活動中,參與者進入道場後,就完全不開口。

但真正的「止語」不只是禁止說話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,要知道何時該說、何時不該說,什麼話可以說,什麼話不該說,總之,多說無益。

我認為,修持的幼稚園第一步,就是在訓練控制眼睛、耳朵和嘴巴,這也是在希夷門帶給我的重要啟發。

 

 

 

希夷門帶來的目標
我相信,每個來希夷門的人都有自己的目標。
我個人的目標是:消災解厄,進而添福添壽,最後則是增智慧。

消災解厄是大家來這裡的基本動機,不需要特別提及。

因為只要來到希夷門,祖師就已經在幫助我們消災解厄。然而,我的期望更高,我希望添福添壽,更希望增智慧。

畢竟,若有福但壽命短,無法享受人生;若有壽但無財,也難以享受生活。而當我們擁有福報與壽命,更重要的事是如何善用生命幫助眾生——這就需要智慧。

在希夷門,智慧比福壽更重要,祖師會讓我們獲得真正的人生智慧。

 

 

 

貪嗔癡的自省
最後,回應剛剛大家談到的 貪、嗔、癡。貪嗔癡與 戒、定、慧 是孿生兄弟,互相牽連。

例如:
貪——看到漂亮的鞋子,先看250元的,再看350元的,最後買2,800元的。
嗔——試圖與老闆殺價,結果不順利,開始不高興。
癡——隔天還是忍不住去買,無法抗拒自己的慾望。

這種消費模式像極了人生的縮影。

有時,我們因為小小的貪嗔癡,就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煩惱。

但如果我們的財力只允許買250元的鞋子,那就不要執著於 2,800 元的選擇。

努力工作,往買350元的鞋子目標邁進,這就是智慧的運用。